
HR娱乐-挂机!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讯(通讯员 谭艳华)近年来,涪陵区以“以水定岸、水陆并进”溯源方式,“建立机制、齐抓共管”整治目标,“创新思路、共治共享”治理模式,扎实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,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,护航一江碧水奔流向东。
在长江、乌江沿岸,居民居住较分散,生活污水散排会造成环境污染,统一治理成本又太高,一直以来都是一大“痛点”。
涪陵区白涛街道三门子村一组居民点,位于乌江岸边,距离白涛污水处理厂较远。过去,这里的14户居民和两家餐馆每天产生约10吨的污水,基本处于散排状态,严重影响环境卫生。
政府有关部门在多次走访中了解到,居民点附近的华新水泥厂拥有两套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。经协调后,华新水泥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投入260余万元修建了1个30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,铺设管道1000米,购买污水提升泵2台,新建一套30立方米的中水处理回用系统,将14家居民生活污水和两家餐馆废水统一收集处理,进一步净化处置后用于脱硫。
生活污水不再散排,废水得到循环利用,企业与居民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,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餐馆老板张小兰说:“自从污水池修建以后,没有污水产生臭味了,空气好了不少,蚊虫也减少了很多,环境改善非常明显,生活居住质量提高了。”
近年来,涪陵区按照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民众受惠”的原则,积极探索出“企业+居民”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,大力实施沿江居民聚集点生活污水综合整治。2019年以来,全区开工建设14个处理项目,工程全部建成后,每日可截流污水3000立方米,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00立方米,惠及沿江人口3万余人,走出了污水治理的新路子,实现了沿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。
“入河排污口是污水入江的‘咽喉’,摸清入河排污口家底,是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总量、改善河湖水质、保障水安全的关键环节,对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意义重大。”涪陵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数量多、分布广、变化快,把好入河排污的重要关口,才能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让一江碧水、两岸青山美景永存。
近年来,涪陵区生态环境局采取“以水定岸,水陆并进”方式,开展了长江、乌江入河排口监测、溯源工作,对长江涪陵段干流77公里、乌江涪陵段干流33公里沿岸两侧及长江、乌江22条主要一级支流入江口上溯2公里沿岸两侧直接入河的排放口开展全面排查登记,排查涉及4个园区、16个乡镇街道,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,摸排排口395个,采集水样161个,全面摸清了境内入河排口情况。
同时,多次召开部门、乡镇联络会,对全区入河排口按7个大类15个小类分别进行了逐一分类,明确责任主体,建立责任清单,确保每个入河排口整治责有人负、事有人管,完成了56个长江入河排污口“一口一策”方案编制,全面完成了长江入河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、树立排污口标志牌工作。此外,按照“依法取缔一批、清理合并一批、规范整治一批”的要求,对入河排污口开展整治,目前已整治完成入河排污口385个,其中完成工程类整治17个。
涪陵区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涪陵区将进一步增强“上游意识”,担起“上游责任”,创新工作思路,把入河排污口整治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、黑臭水体治理、整治污水偷排直排乱排等专项行动结合起来,形成权责清晰、监控到位、管理规范的入河排口长效管理体系,扎实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,确保整治效果,打造全流域综合整治示范亮点,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。
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讯(通讯员 谭艳华)近年来,涪陵区以“以水定岸、水陆并进”溯源方式,“建立机制、齐抓共管”整治目标,“创新思路、共治共享”治理模式,扎实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,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,护航一江碧水奔流向东。
在长江、乌江沿岸,居民居住较分散,生活污水散排会造成环境污染,统一治理成本又太高,一直以来都是一大“痛点”。
涪陵区白涛街道三门子村一组居民点,位于乌江岸边,距离白涛污水处理厂较远。过去,这里的14户居民和两家餐馆每天产生约10吨的污水,基本处于散排状态,严重影响环境卫生。
政府有关部门在多次走访中了解到,居民点附近的华新水泥厂拥有两套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。经协调后,华新水泥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投入260余万元修建了1个30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,铺设管道1000米,购买污水提升泵2台,新建一套30立方米的中水处理回用系统,将14家居民生活污水和两家餐馆废水统一收集处理,进一步净化处置后用于脱硫。
生活污水不再散排,废水得到循环利用,企业与居民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,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餐馆老板张小兰说:“自从污水池修建以后,没有污水产生臭味了,空气好了不少,蚊虫也减少了很多,环境改善非常明显,生活居住质量提高了。”
近年来,涪陵区按照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民众受惠”的原则,积极探索出“企业+居民”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,大力实施沿江居民聚集点生活污水综合整治。2019年以来,全区开工建设14个处理项目,工程全部建成后,每日可截流污水3000立方米,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00立方米,惠及沿江人口3万余人,走出了污水治理的新路子,实现了沿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。
“入河排污口是污水入江的‘咽喉’,摸清入河排污口家底,是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总量、改善河湖水质、保障水安全的关键环节,对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意义重大。”涪陵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数量多、分布广、变化快,把好入河排污的重要关口,才能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让一江碧水、两岸青山美景永存。
近年来,涪陵区生态环境局采取“以水定岸,水陆并进”方式,开展了长江、乌江入河排口监测、溯源工作,对长江涪陵段干流77公里、乌江涪陵段干流33公里沿岸两侧及长江、乌江22条主要一级支流入江口上溯2公里沿岸两侧直接入河的排放口开展全面排查登记,排查涉及4个园区、16个乡镇街道,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,摸排排口395个,采集水样161个,全面摸清了境内入河排口情况。
同时,多次召开部门、乡镇联络会,对全区入河排口按7个大类15个小类分别进行了逐一分类,明确责任主体,建立责任清单,确保每个入河排口整治责有人负、事有人管,完成了56个长江入河排污口“一口一策”方案编制,全面完成了长江入河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、树立排污口标志牌工作。此外,按照“依法取缔一批、清理合并一批、规范整治一批”的要求,对入河排污口开展整治,目前已整治完成入河排污口385个,其中完成工程类整治17个。
涪陵区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涪陵区将进一步增强“上游意识”,担起“上游责任”,创新工作思路,把入河排污口整治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、黑臭水体治理、整治污水偷排直排乱排等专项行动结合起来,形成权责清晰、监控到位、管理规范的入河排口长效管理体系,扎实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,确保整治效果,打造全流域综合整治示范亮点,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。
亲爱的用户,“重庆”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“新重庆”客户端。为不影响后续使用,请扫描上方二维码,及时下载新版本。更优质的内容,更便捷的体验,我们在“新重庆”等你!
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,在互联网上使用、发布、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或“来源:华龙网-重庆XX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的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,版权属华龙网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、名称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。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,联系邮箱:。
附: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: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
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(最佳浏览环境:分辨率1024*768以上,浏览器版本IE8以上)
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: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